臺灣在1998年至2020年間,陸續推出5階段的電子化/數位政府策略,不僅在效率、民主、透明、參與等價值的增進成效卓著,在國際亦獲高度推崇。惟在2020年前後,隨著AI、IoT、雲端、感測設備及衛星、AR/VR、區塊鏈等技術逐漸趨向成熟,已對落實智慧政府的創新,帶來莫大的機會與挑戰。
數位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黃東益,援引早稻田大學全球數位政府調查報告指出,綜觀2018~2021年,臺灣排名介於第9~11名,在行政管理優化、開放政府、 公民電子參與、電子化政府策略、網路安全等5項指標表現亮眼,但在政府資訊長策略、新興資通訊科技使用等2項指標表現較差。
回顧我國數位治理發展,第一階段為1998~2000年「電子化/網路化」,重點在於資訊基礎建設。第二階段是2001~2007年「我的e政府」,旨在打造一站式整合政府服務。第三、四階段為2008~2016年「優質網路政府」,促進互動參與、分眾服務。第五階段是2017~2020年「數位政府」,重點為資料驅動、公私協力,例如建立應用標準、公私協力提升價值,及藉由公民參與來落實民治課責。
至於2020年後,則進入2021~2025年「服務型智慧政府 2.0」階段。此階段的主軸為擁抱數位未來、打造開放與創新智慧政府,而新興科技的運用,可謂箇中重點。
論及新興數位科技發展趨勢,明顯由AI、IoT、機器人科技、分散式帳本/區塊鏈、VR/AR/MR、5G網路等六項關鍵科技引領風騷。另值得一提,Gartner特別列舉出2022政府科技趨勢,重點包括:建立具預測、預防、偵測和回應的自我調適性的資安系統;建立數位認證的生態系以提供可信賴以及方便的服務;使用人工智慧以及資料科學推動決策智慧化;推動資料分享計畫,創造價值等等。
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方面,也提出數位政府政策架構,其中包含數位設計、資料驅動、平台政府、預設開放、使用者導向,以及主動服務等重要元素。以數位設計而論,OECD主張政府應善用數位技術以重新設計公共流程,非視為技術工具;另以資料驅動來說,政府可將資料運用在政策的計畫、輸送與監測過程,並促進安全與即時的跨單位資料分享。
儘管臺灣過去在電子化政府及數位治理累積的成果不俗,但展望今後在推動智慧政府的過程,仍有值得反思的挑戰議題,包含了如何不為科技所綁架,如何維繫數位公平、確保數位人權,以及如何防禦駭客攻擊與隱私風險。
客服電話:(02)2562-2880 分機 3628 陳小姐(週一至週五,上午 10:00~12:00,下午 2:00~5:00)